第38章 百乐餐-《徐徐诱之》


    第(2/3)页

    那时,东三省铁路还处于初建阶段,老帅认为要与日俄强邻抗衡,必须优先发展东北的民族工业,而运输问题则是当务之急。

    于是,精通铁路建设的印雅格叔侄就在京奉铁路奉天办理处处长段荫槐的引荐下,开始参与东北的铁路建设。老帅在他们的帮助下,不但重修了京奉铁路,又筑建了奉天至赤峰、通辽,至吉林、四平以及奉天至齐齐哈尔的铁路运输线,可以说,正是他们叔侄尽心尽力的工作,才让东三省的铁路网构建得如此顺利,所以老帅对他二人也是格外器重。

    今天的聚会,主要是为了提前庆祝新年,来客一家带来一两个菜或甜品,凑在一起,这就是美国风格的“potluck”,也就是“百乐餐”,主人家提供酒水、主食和一道主菜,奉九觉得这个形式真好,这样,主人家也没有那么累,可以做到宾主尽欢,不禁暗暗想着以后和同学们聚会也可以这样。

    主菜是“turducken”,看着名字就知道,这道菜是三合一,也就是——把鸡塞进鸭子里,再把鸭子塞进火鸡里,所以火鸡个头最大,目测得有十一二斤,这三样儿加一起得有十七八斤,在烤箱里烤上整整三个小时,端出来还滋滋冒油,虽然这火鸡已是中国饲养出来的,但奉九还是觉得里面纯粹的中国鸡肉和鸭肉更好吃,她悄悄对比了一下府里厨子做的果木烤鸭,觉得味道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奉九带的是“四绝菜”里的焦溜丸子和锅包肉,因为宁铮告诉她美国人喜欢吃酸甜口味和油炸的东西,所以这两样真是再合适不过,至于熘腰那就不行了,美国人不吃动物内脏。

    这两样都是她自己亲自做的,宁铮早就发现奉九对美食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没想到还是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后来才知道在娘家时就经常钻厨房跟厨子们讨教。

    其他人带的都是很传统的美式餐点:水煮四季豆,奶酪馅饼,蔬菜沙拉,奶油土豆泥,意大利通心面,乳酪土豆烩饭,咸口司康、玛格丽特小饼干、玛德琳、葡萄干杯子蛋糕……饮品是放在一个敞口大炖锅里的混合果汁酒水饮料,俗称“punch”,里面有一只长柄勺,供客人舀到杯子里喝。

    看着餐桌上第一道抽抽巴巴令人毫无食欲的褐色四季豆,奉九也有点傻眼,这么简陋的东西也好意思带来?没想到带这道菜的一位牧师太太激动地说,这是她从自己的家乡带来的四季豆种子在奉天种出来的,特意在夏天收获后晒干了留到冬天才做的,大家立刻热烈鼓掌,欢迎这不远万里来到异国扎根的蔬菜。

    可惜啊,奉九心里暗叹,干豆角只有炖肉才不辜负这一番连洗带晒的功夫,可美国人嘛,他们对蔬菜的手段,除了把它们煮得烂烂的,别无他法。

    宴席一开,气氛就更热闹了,大家随意拿着餐盘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或站或坐,边吃边聊。来宾大多是不到四十岁的人,除了他们夫妻,还有一对中国夫妇和一个单身男子出席,都是宁铮的好友,也是儿时玩伴,一个是杨立人,一个是林燕来。

    杨立人夫妇平时住在南京,此次是正好到奉天办事,他们都是基督徒。

    杨立人?奉九看着眼前面貌奇伟身材壮硕的杨立人和他身旁艳若桃李的杨太太,忽然想起报纸上说他是上门女婿的事情来了。毕竟在中国,上门女婿是很伤颜面的事情:往往是女方家无子,男方家无财,才能生出这样的组合。

    来宾们攀谈着,品尝着,不出所料,奉九做的两道风味独到的奉天菜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大家都不吝赞美,宁铮这个做丈夫的虽未说什么,但杨立人和林燕来都看出来发小儿跟着与有荣焉。

    奉九也很有收获,她在家时其实经常自己鼓捣些简单的、对烘焙温度要求不那么严格的小西点,其他的也就罢了,她在席间倒是吃到了一款从未吃过的西式蛋糕,叫“戚风”,夹了三层奶油,奶油层上铺陈着草莓、樱桃之类的水果罐头里的碎粒,因为蛋糕体尝起来像丝绸一样柔滑细腻,所以有了这个丝绸的英文名字。

    奉九询问过主人家后,特意找到了做蛋糕的史密斯太太,现正在徐庸创办的大学里任教。

    史密斯太太看到这位中国权贵的年轻妻子对这款美式糕点如此有热情,立刻倾囊相授,奉九从随身的小手袋里掏出一个织锦缎面硬壳小本和一管钢笔,认真地记下配方。

    史密斯太太还很是贴心地把西式糕点中常用的几杯几勺换算成了公制的体积和重量,两个人头碰头兴致勃勃交谈了很久;他们的谈话吸引了杨立人的妻子,结果变成两个年轻的中国太太认认真真记笔记,那样子像极了恨不得搬个小板凳排排坐认真听讲的小学生。

    奉九对杨立人的妻子段明礼印象很好,这位闺秀虽说是中国巨贾的掌珠,容貌艳丽,但毫无骄矜恶俗之气,语速很快,不像南方人,反倒像东北人,做派也是爽快利落,奉九有点想不明白在她眼里品貌都平平的杨立人还有什么好挑剔的。

    她趁段明礼没留意,不动声色地白了一眼这个在她眼里很不识好歹的家伙,弄得正在一旁立着与宁铮和普莱德先生及其他美国人围成一圈儿,谈讲武堂往事谈得很是欢畅的杨立人莫名其妙,搞不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引起了这位宁少帅宝贝太太的注意。

    宁铮注意到了妻子的眼神儿,只能在肚子里闷笑,看来上次他随口说了一句,让杨立人在奉九心目中的分数直线下落了。

    奉九看着与普先生和其他美国人相谈甚欢的宁铮,心里不免有几多感慨:宁铮作为中国顶层权贵的儿子,从少年时代就与这些传教士的接触,使得基督教服务社会的意识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从小学习的儒家经典、道家著作,又让他能够冷静地对待过于丰富的物质生活带来的无尽享乐,因为这些身外物很容易引起人的餍足感,从而更加堕落地去追求更刺激的玩乐。

    这半年来的相处,她很笃定地确认,宁铮是个能看淡物质享乐和虚名浮声的人,对待世事人情也能很平和,这都是传统老庄思想对他的积极教化。

    身处繁华尽头,背后就是凄凉,奉九敬重的李叔同先生,就是在夜以继日的享乐中,厌倦了,释然了,放下了,“一一叶,昏波不染”,于民国七年在杭州虎跑定慧寺,由翩翩浊世佳公子,转身成了弘一法师。

    奉九倒不操心宁铮出不出家,她只是觉得他的经历与李先生相似,而他的中西合璧特色也是显而易见,这个奇特的混合体不免让她觉得很有趣儿。

    其实一个人如果开始觉得另一个人“有趣儿”,那往往只意味着一件事。

    不过在这一方面不开窍到奉九这个地步的,只怕还有的磨。

    奉九曾听大哥说过一件事,宁铮被老帅逼着进复学的东北讲武堂短期受训时,有个叫曾钟策的同学跟他辩论南满铁路问题,辩论不过,就冲口骂了一句“胡匪崽子”,当时围观的人全都变了脸色——一般人尚且忍受不了如此侮辱,更何况是东北最高统帅的唯一嫡子。

    但谁也没想到,宁铮顿了一下,只是笑了笑,未置一词就离开了;而曾姓同学也是后怕不已,后来特意找宁铮道歉,宁铮也平静地接受了。

    至于曾姓同学一生都很敬重宁铮,绝不允许别人说他一句坏话,那都是后话了。

    奉九意识到,宁铮的确持有人人平等的先进观念,而且能够做到高度克制,这是他了不起的一面。

    当然,对待自己就除外了。

    杨立人注意到宁铮的太太正状似无意实则用心地听着自己说话,于是接着说:“我们宁三少的体力也很是惊人,有一次冬季拉练,要求急行军到离奉天四十里外的四方台,同时还得进行进攻、防御、追击和退却训练;到了地方,又要求就地卧倒,阵地彻夜。第二天一早开始返回,先是“转移兵力”行进二十里,再要求跑步前进二十里,这么一顿折腾,很多人都掉了队,到最后在操场升旗台,按时回来的只剩下五个人,其中就有我们精神抖擞、斗志旺盛的宁公子喽。很多原本以为他不过是个不堪一击的公子哥的同学们因此豁然改观,真给我们这帮哥们儿提气。”

    他冲宁铮竖了竖大拇哥,然后状似无意地瞄了奉九一眼,不过,满眼的恶趣味。

    段明礼很是敏感,一看自己丈夫那眼神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立刻偷偷伸手在他后腰拧了一把,疼——不过他忍住了,脸上没有任何表示,宁铮眯了眯眼。

    偏偏旁边不识趣的戴着一副圆边眼镜,天天醉心钻研摄影术和天文学的“无用之人”林燕来问:“请问我们杨公子是不是这五个人中的一个啊?”

    杨立人立刻脸色一收,“其实我也应该是,但……”

    “哦知道了。”话头被林燕来截断,周围人哈哈大笑,杨立人恨得冲他虚挥几拳。

    宁铮微微笑了笑,算是给军校同学点面子,也就是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吉松龄,这个相貌堂堂,大他五岁,却已是讲武堂教官的模范军人,从而对他的一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杨立人虽挨了夫人一掐,但还是留神着奉九的反应,谁知她也跟着笑得开怀,毫无羞涩之意,不免觉得有点奇怪,于是又下死力盯了她几眼,忽然眼皮一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