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万历十八年,世界第一台电脑诞生。 研究电脑的用途,是为了航天器,研究电脑也是意外,研究成功,更是一个意外。 大明能走在时代的前沿,主要靠释放人的天性。 更注重人的内心追求,而非机械化读书;更注重人才的精神需求,而非物质要求;更注重自由的天性,追求内心,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吃一样的饭,做一样的事。 有的人,学习是为了找工作。 有的人,学习是兴趣。 很显然,兴趣学习的人取得的成就会比前者更高。 大明在基层教育上,就采用这个方式,追求学生的人生价值,而不是逼着孩子们去学习书本,去考试。 一个学成的工程师,去当水泥工,也不会受到全社会的指责,不会产生工程师就是高高在上的,水泥工就是低人一等的错误价值观。 学习、工作,是人身自由。 别人没有权力干涉任何人的自由。 工程师为什么不能当水泥工? 羞耻吗? 那水泥工为什么能做水泥工呢? 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而不是获取工作。 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问题。 工程师厌倦了职场上的勾心斗角,愿意去做吃苦赚钱的水泥工,哪里羞耻了? 所以,他不需要迎接来自社会各界的异样眼光,其他人没有决定别人人身的权力,这就是自由。 水泥工,同样不应该受到社会的嘲笑,水泥工也是靠双手吃饭,哪里羞耻了? 从景泰朝至今,大明教育的核心,是先做人后做事。 社会上有没有良好的公序良俗,要从教育开始的。 一个小镇做题家,永远不可能获取学习中的快乐,他学到的知识,只是为了考试而已,不可能受益终身的。 可不是所有孩子都对学习感兴趣的。 那么就需要学校,放大孩子们的天赋,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的孩子就喜欢搬砖,他搬砖说不定就能搬出一个年薪百万;有的孩子喜欢足球,谁敢保证他就不能成为足球明星呢? 这是大明教育的底层逻辑。 放大孩子的天赋,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可一定有孩子会说,我选择躺平。 抱歉,大明没有这个选项。 正德朝,民间就有大量啃老现象,朝廷就提出禁止年轻人啃老的条例,并且疏离亲情关系,让人与人变得独立。 这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大明的宗亲关系根深蒂固,走亲访友根深蒂固,亲族体系根深蒂固。 想彻底改变,最少需要二百年时间。 但是,啃老是万万不行的。 家庭可以互相给爱,但不能给钱。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