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 横行万里外。-《大汉女副将》


    第(2/3)页

    霍去病的历史功绩,其实被低估了。

    他的舅舅卫青,也是一位不世出的大将,在霍去病还没走上战场之前,已率兵收复了“河南地”(河套地区),使汉朝的边界线,恢复到了阴山山脉一线。这是秦朝最盛时的北方边境。

    秦始皇是个多牛多强悍的人啊,但对匈奴,多数时间也只能采取守势,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之后,开始筑长城。

    蒙恬堪称秦朝的“基建狂魔”,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民间传说中孟姜女的先生万喜良就死于修建长城的过程中。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但秦朝灭亡后,天下大乱,匈奴伺机南下,抢夺了大量地盘,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在名著《统一与分裂》中写道:

    “匈奴向西占据了黄河以西地区,进而赶走了原在河西走廊的月氏,威胁着乌孙,使西域(今新疆和中亚地区)大多数国家不得不服从它的统治。往东并吞了东胡各族,控制了今大兴安岭两侧。向南夺回了‘河南地’,而且一度推进到今陕西、山西的北部。”

    从地图上来看,匈奴已经严重威胁到汉朝的安全。于是刚夺取天下的刘邦,率30万人出击,结果在今天的山西北部,被匈奴大军围困了七天七夜。

    受此惊吓,汉朝此后只得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将皇族女子冒充公主嫁给单于,但匈奴并不满足,时时侵扰,烧杀掳掠。

    汉朝足足忍了70年。直至汉武帝忍无可忍,出手了,卫青和霍去病是他的两记铁拳,先一拳,打得满脸开花,踉跄后退,后一拳更狠,雷霆万钧。

    漠北之战后,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西域道路奠定了基础。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如果能够用快进键来看2100多年前亚洲的历史,我们能够看到壮丽的一幕:在亚洲的腹地,匈奴潮水般退去,大地如同洪水过后,恢复生机,簇簇花开,汩汩泉涌,商旅开始往来,驼铃开始悠扬。

    “不断的进贡不仅是经济上的负担,也显出政治上的软弱。所以汉帝国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匈奴的纠缠。

    首先是夺取河西走廊,控制农业富庶的西域地区,接着经过近十年的多次征战(结束于公元前119年),将游牧民族赶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

    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尔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中国为一条横跨大陆的交流通道打开了大门——‘丝绸之路’就此诞生。”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中如此写道。

    是的,我们今天说起丝绸之路,总会想起张骞,但不能忘了霍去病。

    有趣的是,霍去病与张骞还一起打过仗,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走一路,张骞与历史上著名的“飞将军李广”走一路。结果,只有霍去病大捷,李广冒进,被匈奴包围,死伤惨重,张骞救援来迟,犯下行军滞留而延误军机的罪过,被判为死刑。

    张骞当时因出使西域之功,被封为博望侯,交了赎金,爵位被免,成为平民百姓。公孙敖因为迷路,没能与霍去病会合,结果跟张骞一样,被判为死刑,交了赎金,削爵为民。

    连最熟悉地形的张骞都迷了路,不得不佩服霍去病的精准定位啊。

    汉朝对匈奴的战争,持续了许多年,汉朝名将辈出,连获胜利,而匈奴大势已去,只能一路向西。

    公元160年左右,匈奴来到位于中亚的锡尔河流域,古称“康居”的国家,随后又离开了,从此消失于历史记载,直到公元260年左右,他们出现在亚洲的另一端,顿河以东的阿兰国。

    他们在此恢复雄风,开始西征欧洲,“一种以前没有听说过的人,不知道从地球的何处,如高山上的暴风雪般骤然来临”(阿密阿那斯•玛西里那斯《历史》),引发了改变欧洲历史命运的多米诺式的族群迁徙,“蛮族”被更野蛮的匈奴人驱赶,把罗马帝国搅得支离破碎。

    《走向陌生的地方——内陆欧亚移民史话》一书中写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