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一百七十一章:铁雪狂飙(八)-《铁血帝国》
第(2/3)页
“那会影响飞狼的产量,我不认为我们会在亚洲战场遭遇对方的装甲洪流。若是对王虎的进度不抱希望,不如把机动反战车的希望放在换装了45倍径三七速射炮的飞狼改身上。不出意外的话,到今年年底飞狼改的月产量可超过一百部,捷狐和猎犬每月可产五十部,同期铁豹的月产量不会超过二十部,至于王虎,恐怕还不到两位数。”何新对自己所负责的事务再熟悉不过。“真要改突击炮,不如用铁豹来改,拆了炮塔,装个截短的105榴或是160臼,把前装甲加加厚,可以冲堡垒了。”
刘百良摇头道:“等把这种冲堡垒的突击炮造出来,我军对面大概已经没有值得一提的堡垒了。对了,我们那些战车、鱼雷机的图纸应该交到德国人手里了吧。”
“早就存在大使馆里,进攻夏威夷后的第二周就一卡车一卡车的拉给了德国人,就是不知道老顽固们会不会感兴趣。”何新对那些日尔曼大胡子没什么好感。
事实上,在另一时空历史上,战前的德国也有人设计出履带式的装甲战车,然而德国最高统帅部从未准备打一场拼物资的战争,其所依靠的是人力而非物资和机器。德国可以迅速征召250个师,在西线一直享有步兵和炮兵的数量优势与质量优势。因此“坦克”出现在战场上后,德国军方也不打算采用这种性能不稳定、似乎只能吓唬人的玩艺儿。
但在这个时空,英国人提前两年投入了他们准备充分的陆上铁甲舰队,马恩河会战震撼性地展现了新型装甲兵器的威力,法国也紧随英国之后大力发展战车部队,就连一向落后于时代的俄国似乎也搞出了他们的火星兵器,这次德国人还会不会故步自封、游离于时代潮流之外?
“不过这个时代的战车还是太多缺陷了,作为主战兵器远未够格……”何新说了句大实话。
另一时空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坦克不但速度慢、防护差、火力弱,最致命的是故障率太高和没有合适的通信设备。这时的坦克的最高时速不超过25英里,行程不及100英里,故障奇多,特别是履带经常脱落,行驶100多英里就报废。至于坦克的通信问题,则更令指挥官头疼。当时的无线电电台体积大、重量大,可靠性低,无法在坦克内高温、颠簸、震动的条件下工作,坦克一旦关闭舱门就成了与外界隔绝的铁箱子。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大战中曾把电台安装在装甲容积较大的MKⅣ型和法国的雷诺FT17型轻型坦克上,但装了电台就无法安装武器,装有电台的坦克只能与司令部联络,无法与其他坦克联络。英国人和法国人都使用信鸽和信号板联络,但这两种方式都太慢,也不可靠。前者在战场难以找到流动的坦克,也容易被打死;后者则使坦克乘员不可能时刻观察其他坦克,遇到大雾或使用烟幕弹时更不起作用。所以当时最常使用的办法就是用一根铁棍在坦克的钢板上猛敲,敲出莫尔斯电码。这种方法也不可靠,一是其他坦克的乘员离开坦克后极易被打死或打伤,后来成为美国名将的巴顿就是在敲坦克时被炮弹炸成重伤的;二是在战斗中坦克内发动机噪音震耳,车体也不断受各种子弹的撞击,乘员之间的交谈都很困难,常常察觉不到车外有人在敲钢板;三是徒步奔跑的人很难追上高速行驶的坦克。由于这些原因,坦克群一旦出发,就成了各自为战、无法控制的一群乱哄哄的乌合之众。
在这个时空历史上,就近一个月帝国装甲部队的实际运用来看,以上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帝国的工业技术还没有超前到可以支持装甲集群大纵深闪电突击的地步。
但相对地,敌方也没有任何反战车作战的准备,更没有组织起与帝国装甲旅、军相当的装甲兵为主体的诸兵种合成作战单位,这就给了帝国装甲集群施显威力的机会——在超出敌军想象的极短时间内为步兵部队打通障碍,将战线推进到敌军腹地。
正是观念上的滞后,以至乌兰乌德与赤塔方面的敌军未能及时撤到贝加尔以西,反而陷入了我军的重重包围。
“战车这种不成熟的新兵器只能对战局起到有限的辅助作用,就看谁能把这辅助作用发挥到最大,我们已经做到了极限,接下来要看德国人的了,英法的陆上舰队可够他们受的——茶还是咖啡?”何新有点口干。
“白开水。”刘百良说。
“一样。”张遥前说。
何新提起电话:“送三杯清水进来。”
第(2/3)页